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报告名称 |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
||||||
建设单位(用人单位)名称 |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联系人 |
李爱丹 |
||||
地理位置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新城0606街区YZ00-0606-0101地块 |
||||||
项目名称 |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 |
||||||
项目简介 |
租赁小米景曦科技有限公司的冲压车间、压铸车间、车身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电池PACK车间等生产厂房及空压站、制冷站等公辅设施站房,建设冲压线、压铸、车身主焊线、前处理线等设施。项目建成年产15万台纯电动乘用车。 |
||||||
评价人员 |
项目负责人 |
于迎芳 |
报告编制人 |
陆凯明、马祝礼 |
|||
现场调查人员 |
于迎芳、薛灿 |
时间 |
2024.4.11-4.12 |
陪同人员 |
张长乐 |
||
现场采样、检测人员 |
薛灿、陆凯明、马立晶 |
时间 |
2024.5.22-5.24、2024.5.27-6.1、 2024.6.26 |
陪同人员 |
张长乐 |
||
建设项目(用人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检测结果 |
本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噪声、紫外辐射、高温、铝金属粉尘、砂轮磨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锰以及化合物、电焊弧光、氟及化合物、2-丁氧基乙醇、正丁醇、甲醛、二丙二醇甲醚、乙酸丁酯、正丁醇、1,6-己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乙二醇等。 检测结果除涂擦净工、面涂擦净工、压铸工、产品下线工、装箱工、模修工、打磨工、叉车工、返修工、破碎工、模修工等接触噪声强度超标外,其他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等相关要求。 |
||||||
评价结论 与建议 |
结论: 通过对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的符合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评价和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等符合性评价,本项目能够满足国家和地方对职业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具备了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条件。本项目在将来正常生产过程中,采取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所提补充措施及建议的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因素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符合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
建议: (1)加强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其正常运行,可燃气体报警探测器等依据相关规定,定期进行检定,针对职业病危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并通过日常演练对预案加以完善。 (2)重视检维修作业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维修人员产生的健康影响,配备相应的防护以及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等,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应急救援预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3)本项目设备大修、污泥池清理等由外包单位或设备厂家负责。作业过程中应选择具有职业病防护能力的外包和设备厂家,与设备厂家、外包单位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双方各自的职责,告知其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其后果,同时加强外部单位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和现场监督、管理。 (4)依据作业人员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等相关规定,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以及应急性职业健康检查。对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调离或者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对需要复查的劳动者,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复查;对疑似职业病病人,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安排其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对健康损害可能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劳动者,进行妥善安置。 (5)依据《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 第1部分:总则》《护听器的选择指南》《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指南》等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管理,对于噪声检测超标的工作场所,为作业人员配备声衰减值高的耳塞或耳罩,或者同时配备耳塞和耳罩,尽量保证作业人员佩戴后接触噪声强度在75-80dB(A)之间。耳塞或耳罩的有效声衰值可根据(NRR-7)/2计算,耳塞和耳罩组合使用时的声衰减值,可按二者中较高的声衰减值增加5dB估算。 (6)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警示标识设置。 (7)当职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发生变更时,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企业应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中的相关条款。 (8)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的相关制度及职业卫生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确保各项制度有效运行。
(9)今后生产过程中,如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原辅料、生产规模等发生变化,需另行检测、评价。 |
|||||
现场调查、采样等照片 |
|